您的位置: 养生中药网 >> 热点

银保合作模式困境显现:中银三星人寿半年巨亏,股权转让遇冷

来源:证券之星 时间:2025-09-05 20:17 阅读量:15338   
导读银行系保险公司曾借助股东渠道优势实现快速扩张,如今却因过度依赖单一销售通道而面临发展瓶颈。作为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银三星人寿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,盈利能力却表现疲软,今年上半年更是录得5.43亿元的巨额亏损,成为银行系保险...

银行系保险公司曾借助股东渠道优势实现快速扩张,如今却因过度依赖单一销售通道而面临发展瓶颈。作为中国银行保险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,中银三星人寿在保费收入持续增长的同时,盈利能力却表现疲软,今年上半年更是录得5.43亿元的巨额亏损,成为银行系保险企业中唯一出现负盈利的机构。

这一现象不仅反映了单个企业的经营挑战,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整个银保合作体系面临的结构性问题。与此同时,股东层面的变化为公司前景增添了更多变数——中航集团目前正通过北京产权交易所公开出售其持有的24%股份,转让底价设定为18.15亿元,但迄今尚未找到合适的接盘方。

业绩表现分化严重,盈利质量堪忧

依托中国银行庞大的网点体系,中银三星人寿在保费规模扩张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从2014年的6.46亿元起步,2015年中国银行入股后,保费收入激增至30.55亿元,增幅高达370%。

近年来保费收入继续保持上升态势:2019年达到53.05亿元,2023年攀升至248.68亿元,2024年更是实现298.62亿元的业务收入。然而,净利润表现却呈现出较大波动性:2019年至2024年期间,分别录得0.55亿元、0.67亿元、1.34亿元、0.08亿元、0.76亿元和4.83亿元的净利润。

表面繁荣难以掩盖内在脆弱性。净利润从百万级跃升至近5亿元,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短期投资收益或特定业务驱动,缺乏可持续的内生增长机制。一旦外部有利因素消失,这种"表面繁荣"的增长模式便迅速露出破绽。

今年上半年,中银三星人寿保险业务收入达到186.45亿元,同比增长8.12%,但净利润却从盈利转为亏损5.43亿元,在银行系保险企业中独占鳌头。

保险责任准备金提取也呈现持续增长态势。该准备金主要用于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未到期责任和未决赔款。从中银三星人寿的情况来看,2021年该项支出首次突破百亿大关,达到126.54亿元,此后连续攀升,2022年至2024年分别为147.18亿元、207.36亿元、278.08亿元,四年同比增长率分别为98.84%、16.31%、40.89%及34.11%,表明该公司赔付压力不断加重,风险敞口持续扩大。

银保渠道优势转为发展桎梏

对于银行系保险企业而言,可谓"成也银保、败也银保"。过去十年中,银保合作政策经历了从严格限制到逐步放开的演变过程,手续费也从自由竞争转向"报行合一"的规范化管理。银行系保险企业既享受到了政策红利,也不可避免地形成了路径依赖,产品设计偏向于满足银行客户对"短期、简单、高收益"的需求,销售节奏与银行考核周期高度同步,投资策略则刻意迎合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收益预期。

然而,随着监管要求日趋严格、预定利率持续下调、手续费透明化程度提升,银行网点更倾向于销售手续费更高、产品更灵活、激励措施更有吸引力的市场化保险公司产品。在价值更高的新单期交业务领域,银行系保险企业未能借助渠道扩张实现突破,反而被重新发力银保渠道的传统寿险公司超越。

行业数据显示,今年上半年,传统"老七家"寿险公司在银保渠道实现新单期交保费高达45%的快速增长,而十家银行系保险企业的合计新单期交保费却同比下滑14%。这一对比清晰表明,面对传统险企更强的成本控制能力、资源整合优势,以及银行网点资源竞争的日益激烈,这些由银行控股的保险子公司正面临着多重发展制约。

凭借股东银行的资源优势,中银三星人寿以银保渠道为核心发展路径,虽然能够快速扩大规模,但激烈的手续费竞争、部分产品高企的结算利率,也加剧了利差损风险。杨帆指出,在行业向保障型及长期储蓄型产品转型过程中,高费用、低价值的短期理财型产品仍占较高比重,导致其新业务价值率提升缓慢。

投资管理能力不足在利率下行环境中被进一步放大。银行系保险企业普遍缺乏独立的投资研究体系,重大资产配置决策往往受股东银行影响,权益类资产配置比例、非标资产投资规模和久期匹配都难以自主决定。

2025年上半年资本市场波动期间,十家银行系保险公司投资收益率全部低于3%,而负债成本普遍高于3.5%,利差倒挂现象显著。从中银三星人寿的情况看,今年上半年,该公司综合投资收益率为2.39%,总资产投资收益率则为-0.4%。

股权转让遇冷,增资计划搁浅

中航集团与中银三星人寿的合作可以追溯到2005年。公司最初由中航集团与韩国三星生命保险合资设立,双方各持股50%,注册资本2亿元,是国内首家中韩合资寿险公司。2015年,中国银行旗下中银保险通过增资12.75亿元获得51%控股权,中航集团和三星生命的持股比例分别降至24%和25%,公司相应更名为"中银三星人寿"。

2024年6月,国资委明确要求央企"原则上不得新设、收购、新参股各类金融机构",特别禁止投资"服务主业效果较小、风险外溢性较大"的金融机构。据不完全统计,2024年至少有8家保险公司的央企股东挂牌转让股权,造成市场供给过剩而买方稀缺的局面。

这一政策调整对保险公司股权结构和行业格局将产生深远影响。杨帆分析称,在股权结构方面,将推动保险公司股权结构更加透明规范,减少复杂股权架构,国有资本主导地位可能强化,部分非金融产业资本将逐步退出保险领域。

中航集团拟出清股权,也为中银三星人寿的增资事宜蒙上阴影。2022年3月,该公司曾发布公告,拟增加注册资本24亿元,这笔资金由三家股东按照各自的持股比例提供。若中航集团退出,也就意味着增资方案需重新调整股权比例或引入新股东接替出资,导致已拖延3年的增资计划进一步延迟。

银行系保险企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。过度依赖银保渠道的单一发展模式,在市场竞争加剧和监管环境变化的双重挑战下,其脆弱性日益凸显。新单期交业务增速放缓、利差损风险持续扩大、股东结构调整以及资本补充压力,共同构成了当前银行系保险企业发展的多重困境。
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

为您推荐